哔哩哔哩? 游戏创作的另一方苗床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本文尝试回顾在B站上大学的三年,对一些关注的up主执行报菜名的操作,也尝试描述一些对B站的观察。虽然报道的是个体的经验,但或许能让人有所共鸣,如果还能安利到一些优秀的up就更好不过了。

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从“手残联萌”到“B站三怂”,再到“阴阳怪气”,B站或者早年优酷等视频平台的游戏主播可能是除了游戏本身之外,另一大让人入坑游戏的推手。

而当我们从玩游戏到做游戏,也能看见B站除了娱乐化的游戏实况内容外,也有偏向游戏开发的up主们在输出着高质量的内容。无论是你想找些大作的分析,或者想要某个游戏功能的技术实现,还是你想看看大家怎么准备游戏公司的面试,这里都有配套的教程,专业的或不专业的,认真严肃的或寓教于乐的(又或者你只是想来给高数找个三小时速通,以防止它延误正事儿)。

回顾一下这几年我关注的游戏知识分享官们,分析游戏行业和商业游戏的很容易就想到芒果冰OL和爱爱爱爱爱你的白痴毛,他们会回顾中国游戏的发展史,从有亲身经历的那个QQ农场时代,到只在广告里见过的传奇页游,还有各种游戏公司的迭起兴衰,看下来颇具历史之沧桑。

偏向于国外游戏分析的视频,国内自制的比如有路无悔的游戏设计笔记系列、阿鬼prime的游戏提灯系列;从油管搬运的比如GMTK系列,则从楚天阔tkchu到卡姐Cara再到傻龙RexSaron一直延续下来;至于GDC除了有up主对其中一些优秀的演讲进行了翻译外,也有像阿书Maker这样做五分钟GDC的内容浓缩的up;另外看看游戏汗先生、ZN这样推荐独游的up,也能让人在创意方面受到很多启发。除了视频之外,B站还能看到一些游戏相关的专栏,也是有自制也有翻译,像叶梓涛老师译介计划就在B站有更新,但可能B站并不是一个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平台,大部分专栏的首发平台也并不是这里。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我感觉收获最大的,不光是视频媒介对游戏设计的表现更加立体,在摆脱著书立传的包袱后,很多内容的生产其实是时效性的,但也因此它们能结合更多新鲜的案例,更加具体更加前沿,这不得不感谢上述提到或没提到的内容创作者和搬运者。

最后简单提下技术方面,B站大概有很多人Unity的入门老师秦无邪OvO、BeaverJoe,或者夏村散人,教Unreal的帅小伙谌嘉诚,而进一步学习还有Unity小技巧的搬运工AliveCat,还原旷野之息对话系统对我帮助很大所以想提一下的上上届师哥埃罗毛阿老师。当然技术还涉及别的方面,如音效设计就很想推荐下从《记忆管理局》知道的音效设计师我好困Zzz,也是了解之后才注意到了音效对动作和氛围设计的重要性。

而不光是教你怎么做游戏,在这里你也能了解到游戏的宣发。

作为独立游戏宣传及交流的平台

B站是一个流量很大的平台,不单有游戏主播能作为新媒体宣发渠道,在这里也容易找到目标用户,所以会有独立游戏工作室入驻这里,同时还有很多没那么正式的开发团队也把正在做的游戏抛出来,比如参赛作品或者课程作业。在这些当中,你能见识到独立游戏生态的一幅侧写。有些百万播放量的游戏宣传片你可能会刷到,有些两位数播放量的你也可能会刷到,而在搜索框中搜索独立游戏、自制游戏再按时间排序,又可以看到更多。

很多可能并不会出现在公共视野的游戏

这些游戏是否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不仅关乎游戏本身,游戏的展示效果是一方面,开发团队的人设是一方面,还有很多心思要花在封面标题上,毕竟大家点进去前看到的也就这些,另一方面还有流量,好的作品被人喜欢就被更多人看见是一种马太效应,但最初让车轮滚起来的似乎有巧合也有人为的因素。

大家在游戏宣传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除了一些经典的标签像“国产独立”、“小团队制作”、“爆肝几年几个月”魔力尚存之外,也有些靠游戏本身的噱头引人关注甚至出圈的,像《中国式家长》的群体共鸣,《完美的一天》的童年怀旧,《沙雕之路》的整活和网友配音,就像《昭和米国物语》团队的CEO罗翔宇曾在一篇访谈中讲,B级片的思路就十分适合小规模的独立团队,整出风格从小众到大众,可以说是真人真事了。

而同时部分创作者会在制作游戏的同时定期放出进度汇报,维持热度或者保持动力,比如太吾绘卷官方、西瓜史莱姆,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直播做游戏的主创;另一些创作者以up主身份输出一些知识内容造福社区,同时为自己建立粉丝基础,比如夜神、Lee哥。

这方面国内创作者(尤其是实际做出已发行游戏的)的分享确实很宝贵。有些基于实操经验做支撑会涉及很多细节,比如亚恒的《游戏设计开源计划》,王妙一的《独立游戏开发说明书》(甚至会提到如何在3DM和淘宝打击盗版);还有些比较随性比较融会贯通,比如Mario囧的小游戏制作分享(突出一个信手拈来),被炒的炒饭的行业杂谈。因此不光是宣传,独立制作者们也在这里进行交流。

除了创作者自发的输出之外,还有些up主会找创作者做访谈,像黑桐谷歌的会客室,前一阵子某大王akaK1dD组织的游戏圆桌,以记录片形式关注工作室生存状况的导演BK,早些年的《独行》,还有各种比赛的常任评委谜之声。

而游戏发行商一部分会入驻这里,还有一部分会潜伏在这里。或许你发的哪次课程作业的宣传片就引来了某某发行的联络,当然他们靠不靠谱还是得考察一番。不过这倒是挺有趣的现象,也侧面证明了游戏行业对B站的重视。

当然宣传归宣传,交流归交流,游戏做出来之后要买单的还是玩家,说到底也是玩家能让工作室活下来,依靠玩家的风评,好的游戏口耳相传,让更多玩家知道,这样的正向循环是多少创作者想看到的。就大多数宣传片的评论区而言,虽说也会有单机变联机的奇葩诉求,也有张口闭口相似性的考据党,但整体上讨论氛围不算正经但还算友好,这可能就涉及到B站的社区气氛了。

作为世界第四大“人口国”

没有添加描述

这是睿总在BILIBILI 13周年庆上将B站月活与全球国家人口数据进行的对比,挺离谱的但又是个有趣的角度。虽然B站会变质,也会消失,但当下它还是生龙活虎的一个平台,有很多值得观察的地方。

从运营上看,一方面它迎合了用户的需求:视频合集、分段进度条功能可以使up主的视频生产能更具结构,时间戳、稍后再看、电脑端的笔记功能也通过观众自身的力量,让在B站学习能更加方便;另一方面B站官方源源不断的活动和创作激励也是促进高质量内容产出的推动力,尤其那些“游戏知识分享官”、“万物皆可游戏”的游戏相关活动每月都有好几个,拉出来大概也能赶上全球GameJam时间表了吧。

而在文化上,这视频平台也带来一些复苏的或新颖的游戏形式,比如交互视频、直播间弹幕互动游戏、评论互动游戏,要经受大众和时间的考验;而同时B站作为一处流行文化的策源地,它的梗文化其实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的游戏创作,比如《小白兔电商》,17级毕设展上的《龙鸣朋克》,听说还有什么按东北往事改编的《沈阳之夏》(虽然很离谱,但或许在B站很正常吧)。

而关注B站社区的风气,一定绕不开B站的媒介性质,这方面我只能谈一些个人的偏见。像是微博的话题或者贴吧的发帖,那里用户更接近一种讨论的状态,而非评论,一个楼主更像是一个话题的开启者,而此外并不具备更高的身份;而知乎里每个问题所唤起的是对解释权的争夺,所以在那里有可能看见偏专业的回答。

而B站一方面不是一个完全铺平的平台,这里作为内容主体的是一个个视频,所以视频的创作者即up主们又是有一定门槛的存在,视频也大多有一个所达或所表,因此在评论区和弹幕的观众互动里,up主或视频内容依旧保持着一定的“权威性”,作为互动的中心。视频的观众会潜在地达成一种共识——在一个视频中挖掘更多,或画面中的细节,或某处的空耳,或无中生有的潜台词,这使得原本就娱乐气息的视频媒介被加倍地娱乐化了,但好处可能也是观众之间的冲突会稍微少些,一个宽松的气氛带来了B站的某种生命力。

我觉得正如无法描述摆脱组织形式的人类社群,在今天互联网上也找不得摆脱平台用户身份的网民,一个媒介中人们发声的方式将反过来影响他们是谁,我觉得尽可能冷静地对待一个平台是利用它的最好方式。就好像“进收藏夹吃灰”是一个梗的事实并不能抵消它是一个困境的事实,把“稍后再看”清空我觉得是件要紧事。

其实B站还有一些我想提的,比如桌游区那些做规则讲解的up;那些推出手残向游戏攻略的游戏主播;各大分区里能让人思路大开的各种up,教我使用互联网的各位老师。

我觉得对中国游戏的未来来说,所有默默耕耘的内容创作者都是长明灯,在这里总能汲取到力量,大家确实是在做事的,也是在积累的,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

《蜡烛人》

而回到标题,如果B站是游戏创作的“另一方”苗床,我还想说游戏创作更重要的土壤——还是游戏本身。

因为它值得,所以有和它相关的一切。

by:19游技 张鑫宇 2019302080125

CUC

整理落日间老师对于Game Jam、微型独立游戏的看法以及一些个人思考

2022-7-6 10:54:03

CUC

浅谈数学对于游戏的启示与反哺

2022-7-16 23:47: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有新消息 消息中心
搜索